sānfǎn

一隅三反

拼音 yī yú sān fǎn 怎么读

注音 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的意思

折叠展开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善于类推。

例子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感叹悲戚则用南吕,一隅三反,诸可类推。”

一隅三反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01.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见于辞色,干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举一反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见于辞色,干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一隅三反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读音(yú), 阜部,共11画

①. 角落。 如: 城隅。墙隅。屋隅。隅隙(屋角的洞穴)。向隅而泣。

②. 〔~中〕将近中午的时候。

③. 靠边的地方。 如: 海隅。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①.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②.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读音(fǎn), 又部,共4画

①. 翻转,颠倒。 如: 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反复。反侧。

②.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 如: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③. 抵制,背叛,抗拒。 如: 反霸。

④.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 如: 反常。

⑤. 回击,回过头来。 如: 反驳。反攻。反诘。反思。反躬自问。

⑥. 类推。 如: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