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的意思
举:拿起;拿着。
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正音:“不”,读作“bù”,不能读作“bú”。
谜语: 最慢落子的下棋人 (谜底:举棋不定)
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举棋不定的详细解释
【释义】
本指拿著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典源】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乌乎!《诗》所谓『我躬不说,皇恤我后者。』宁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1]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2],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注解
[1]宁子:宁喜,春秋卫国人,生卒年不详。宁,音nìng。
[2]耦:音ǒu,指下棋的对手。
【典故】
“举棋不定”本指下棋时,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因为无道被驱逐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臣来和宁喜商议回国复位的事情,宁喜同意了。大叔文子听到之后就说:“唉!《诗经》有言:『我自身都不见容于人,哪里还顾得到我的后代?』宁喜可说是不顾后代的人。怎么可以答应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虑周密,《书经》上说:『凡事自始至终都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诗经》也说:『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国君。』今天宁喜对迎立国君复位这事的态度还不如下棋来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祸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著棋子却不知道下在哪里好,就无法战胜对手,更何况是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而无法拿捏恰当?他一定免不了灾祸。九世相传的卿族,若这样一举被灭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卫献公回国重登王位之后,便找了个借口,把宁喜全族给灭了。后来“举棋不定”就用来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书证】
- 0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源)
- 02.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承干既废,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 03.《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列传・郁林王恪》:“(长孙)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 04.《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宋纪一四一・孝宗乾道六年》:“弈者举棋不定犹且不可,况谋国而无定规乎?”
【用法】
㈠
语义拿著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
类别用在“犹豫不决”的表述上。
例句
①正式棋赛,对弈者举棋不定,也是要扣时间的。
②请你快走下一步,别老是举棋不定,否则这盘棋下不完了。
㈡
语义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类别用在“犹豫不决”的表述上。
例句
①请你别再举棋不定了,机会稍纵即逝。
②眼前已无时间让你举棋不定,请该断立断。
③我讨厌他那种举棋不定的态度,令人无法捉摸。
④他这种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个性,真令人心急。
⑤身为领导人,就是要果断,最忌讳对政策举棋不定。
⑥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⑦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父亲的一番话帮助我作出了抉择。
⑧妳如果再这样举棋不定,会害苦了这两位同时爱上妳的男士。
⑨是出国深造呢?抑是投入职场工作?他考虑了又考虑,仍然举棋不定。
⑩真的嫁给他吗?当面临抉择时,平日果断的她一时之间也举棋不定了。
举棋不定的翻译
- hesitant
- 態度(たいど)を決(けっ)しがたい
- быть в нерешительности
- irrésolu(indé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