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俞惠宣州笔戏书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朗读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译文及注释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宣城人圣俞的紫毫笔,以及宣城人诸葛高世代传承的书法技艺。诗中提到了这支笔的特点,如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以及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等。与京师的笔工相比,宣城毫被形容为比衣缝上的虱子还要多,有些柔软而尖锐,有些则坚硬而不可屈曲。虽然这些笔能够装饰书桌,但它们只是外表上的装饰,没有实际的用途。这些笔的价格昂贵,但使用时间却不长。相比之下,宣城毫则耐久且经久耐用。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宣城毫笔的描写,展现了宣城人的书法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宣城毫与京师的笔工进行对比,强调了宣城毫的独特之处。诗人通过对笔的特点的描绘,表达了对宣城毫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宣城毫的特点和价值,展示了诗人对宣城毫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这首诗词既是对宣城毫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颂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读音参考

shèng yú huì xuān zhōu bǐ xì shū
圣俞惠宣州笔戏书

shèng yú xuān chéng rén, néng shǐ zǐ háo bǐ.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xuān rén zhū gě gāo, shì yè shǒu bù shī.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jǐn xīn fù zhǎng háo, sān fù pō jīng mì.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yìng ruǎn shì rén shǒu, bǎi guǎn bù chà yī.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jīng shī zhū bǐ gōng, pái bǎng zì chēng shù.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lěi lěi xiàng guó dōng, bǐ ruò yī fèng shī.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huò róu duō xū jiān, huò yìng bù kě qū.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dàn néng zhuāng guǎn tà, yǒu biǎo céng wú shí.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jià gāo réng fèi qián, yòng bù guò shù rì.
价高仍费钱,用不过数日。
qǐ rú xuān chéng háo, nài jiǔ réng kě qǐ.
岂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诗文推荐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

班班林间鸠,谷谷命其匹。迨天之未雨,与汝勿相失。春原洗新霁,绿叶暗朝日。鸣声相呼和,应答如吹律。深栖柔桑暖,下啄高田实。人皆笑汝拙,无巢以家室。易安由...

王者居尊本无外,由来天下以为家。六龙白日乘云去,何用金钱买道车。

始见行春◇,俄闻引葬箫。笑言犹在耳,魂魄遂难招。天象奎星暗,辞林玉树凋。朔风吹霰雪,铭旐共飘飘。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黄埃。子美生穷死愈贵,残章断◇如琼瑰。曼卿醉题红粉壁,壁粉已剥昏烟煤。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嵬。自从二子相继没,...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多病◇厚禄,早衰叹余生。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