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支使萧中丞赴阙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朗读

八年刀笔到京华,归去青冥路未赊。
今日风流卿相客,旧时基业帝王家。
彤庭彩凤虽添瑞,望府红莲已减花。
从此常僚如有问,海边麋鹿斗边槎。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使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译文及注释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萧中丞奉命前往朝廷辅助国家政务的情景。

诗的全文如下:
八年刀笔到京华,
归去青冥路未赊。
今日风流卿相客,
旧时基业帝王家。
彤庭彩凤虽添瑞,
望府红莲已减花。
从此常僚如有问,
海边麋鹿斗边槎。

诗的中文译文:
八年持笔从乡邦来到京华,
如今要回去,回到那未还清的路途。
今天你成为风流的大臣客,
以前你是帝王家的基业。
红色宫廷中彩凤虽然增添了吉祥之象,
望族的府邸里红莲已经凋谢。
从此以后,常常与你共事的朋友们有问题想问你,
像两只麋鹿在海边拼斗,船只边缘时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支使萧中丞的送别之情,并展示了诗人在诗中对萧中丞的赞美之意。

首先,诗人用“八年刀笔到京华”来表达支使萧中丞在京都履职的时光,笔下的文章刀下的刀,在京都为国家事业贡献八年。接着,诗人以“归去青冥路未赊”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萧中丞回乡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萧中丞在国家事务上还有未偿还的付出。

接下来,诗人用“今日风流卿相客,旧时基业帝王家”这两句话形容了萧中丞。他在回乡之后,成为了风流的大臣客,得到了众人的赞赏和器重。而在他出任官职的过程中,他为国家建立了基业,成为了帝王家族的重要支柱。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寓意的方式展示了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彩凤虽然添瑞,但红莲已经减花,这里可以理解为国家繁荣与衰败的对照。而从此以后,常常与萧中丞共事的朋友们会常有问题向他请教,这象征着他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和重要性。最后一句“海边麋鹿斗边槎”则是以一种象征深远的方式来描绘未来的环境,可能暗指国家的战乱和动荡。

总体来说,《送支使萧中丞赴阙》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之作,用简练而直接的语言描绘了支使萧中丞的特点和未来的前景,展示了作者对萧中丞的赞美与祝福。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读音参考

sòng zhī shǐ xiāo zhōng chéng fù quē
送支使萧中丞赴阙

bā nián dāo bǐ dào jīng huá, guī qù qīng míng lù wèi shē.
八年刀笔到京华,归去青冥路未赊。
jīn rì fēng liú qīng xiàng kè,
今日风流卿相客,
jiù shí jī yè dì wáng jiā.
旧时基业帝王家。
tóng tíng cǎi fèng suī tiān ruì, wàng fǔ hóng lián yǐ jiǎn huā.
彤庭彩凤虽添瑞,望府红莲已减花。
cóng cǐ cháng liáo rú yǒu wèn, hǎi biān mí lù dòu biān chá.
从此常僚如有问,海边麋鹿斗边槎。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

罗隐诗文推荐

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思量前事不堪寻,牢落余情满素琴。四海岂无腾跃路,一家长有别离心。道从汩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寂寞谁应吊空馆,异乡时节独沾襟。簟卷两床琴瑟秋,暂凭前...

一片丝罗□□□,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功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

泾溪石险人竞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