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
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
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柏堂》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道人手种几生前,
鹤骨龙筋尚宛然。
双干一先神物化,
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
乞与佳名到处传。
此柏未枯君记取,
灰心聊伴小乘禅。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道人栽种的柏树,它生长了几百年,虽然经历了岁月的风雨,但仍然保持着生机。柏树的干枝形似鹤的骨骼和龙的筋脉,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它的生长与神奇的变化使人们感到惊讶,九朝之间三次见证了太平盛世的到来。柏树突然从华丽的建筑物中依岩而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纷纷希望给它取一个美好的名字,并让这个名字广为传颂。作者希望将这柏树的存在记录下来,以此来慰藉自己的焦虑和烦忧,与小乘禅修作伴。
赏析:
《柏堂》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敏感和审美。诗中的柏树被赋予了神奇的生命力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延续。苏轼通过描绘柏树的生长和特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时代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的柏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象征着历史中那些经历过磨难却仍然坚持不懈的人们,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柏树的突然出现,让人们感到震惊和惊奇,也意味着美好和希望的到来。诗中的九朝三见太平年,暗示了历史上经历战乱之后的太平盛世,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和期待。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他希望把这棵柏树的存在记录下来,以此来安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困扰。诗中的灰心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小乘禅相伴,意味着通过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来面对现实的困扰。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柏树的生长和特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时代变化以及美好未来的思考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bǎi táng
柏堂
dào rén shǒu zhǒng jǐ shēng qián, hè gǔ lóng jīn shàng wǎn rán.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
shuāng gàn yī xiān shén wù huà, jiǔ cháo sān jiàn tài píng nián.
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hū jīng huá gòu yī yán chū, qǐ yǔ jiā míng dào chù chuán.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
cǐ bǎi wèi kū jūn jì qǔ, huī xīn liáo bàn xiǎo chéng chán.
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秦王龙凤姿,鲁鸟不足摧。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