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崔中丞北斋

题崔中丞北斋朗读

湖近草侵庭,秋来道兴生。
寒潮添井味,远漏带松声。
放卷听泉坐,寻僧踏雪行。
何年各无事,高论宿青城。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送别
相关诗文:

题崔中丞北斋译文及注释

《题崔中丞北斋》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郑巢。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水几乎要侵入庭院,秋天的到来使人心情舒畅。冷风潮湿的气息中弥漫着井水的味道,远处的漏声伴随着松树的韵律。放下手中的书卷,倚靠着听泉水的声音坐下,寻找僧人的脚印踏雪而行。不知过去多少年,大家都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是在高谈阐述着宿在青城的经历和见解。

诗意:
这首诗词以崔中丞的北斋为题,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喜爱。诗中通过描绘湖水、秋天、井水、漏声、松树、泉水和雪地等元素,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借景抒怀,以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宁静、寂静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静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湖水、秋天、井水、漏声、松树、泉水和雪地等,这些景物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诗词的前两句"湖近草侵庭,秋来道兴生"描绘了湖水几乎要侵入庭院的景象和秋天的到来带来的喜悦。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寒潮添井味,远漏带松声",将冷风潮湿的气息与井水的味道和远处漏声与松树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放卷听泉坐,寻僧踏雪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放下手中的书卷,倚靠着听泉水的声音坐下,寻找僧人的脚印踏雪而行,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自然的追求。

最后两句"何年各无事,高论宿青城"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诗人提到大家已经很久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是在高谈阐述着在青城寓居时的经历和见解,这种超然的心态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词以其简洁、自然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宁静、寂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宁静、幽静的感受,使读者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宁静。通过描绘湖水、秋天、井水、漏声、松树、泉水和雪地等自然元素,诗人创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其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在宁静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题崔中丞北斋读音参考

tí cuī zhōng chéng běi zhāi
题崔中丞北斋

hú jìn cǎo qīn tíng, qiū lái dào xìng shēng.
湖近草侵庭,秋来道兴生。
hán cháo tiān jǐng wèi, yuǎn lòu dài sōng shēng.
寒潮添井味,远漏带松声。
fàng juǎn tīng quán zuò, xún sēng tà xuě xíng.
放卷听泉坐,寻僧踏雪行。
hé nián gè wú shì, gāo lùn sù qīng chéng.
何年各无事,高论宿青城。

郑巢诗文推荐

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灞水方为别,沙场又入冬。曙雕回大旆,夕雪没前峰。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

吟去望双旌,沧洲晚气清。遥分高岳色,乱出远蝉声。楚霁云连寺,湘寒浪浸城。孤猿不可听,一听白髭生。

西风吹远蝉,驿路在云边。独梦诸山外,高谈大旆前。夜灯分楚塞,秋角满湘船。郡邑多岩窦,何方便学仙。

逍遥方罢郡,高兴接东瓯。几处行杉径,何时宿石楼。湘声穿古窦,华影在空舟。惆怅云门路,无因得从游。

貂裘离阙下,初佐汉元勋。河偃流澌叠,沙晴远树分。牛羊下暮霭,鼓角调寒云。中夕萧关宿,边声不可闻。

巡礼知难尽,幽人见亦稀。几年潭上过,何待雪中归。远瀑穿经室,寒螀发定衣。无因寻道者,独坐对松扉。

林疏多暮蝉,师去宿山烟。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润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西岳沙房在,归期更几年。

孤吟疏雨绝,荒馆乱峰前。晓鹭栖危石,秋萍满败船。溜从华顶落,树与赤城连。已有求闲意,相期在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