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朗读

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
落日已曾交辔语,春风还拟并鞍行。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下载这首诗
(0)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译文及注释

诗词:《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

司空远寄养初成,
毛色桃花眼镜明。
落日已曾交辔语,
春风还拟并鞍行。
长令奴仆知饥渴,
须着贤良待性情。
旦夕公归伸拜谢,
免劳骑去逐双旌。

中文译文:
贺张十八秘书得到裴司空的马(或作为回应张秘书因骑马赠诗)
司空从远方送来养马初成,
毛色如桃花,眼睛明亮。
夕阳已经在马鞍上交流过语言,
春风仍然打算一同驰骋。
长久以来,仆人们知道马的饥渴,
应该给它们贤良的待遇,按照它们的本性。
每天早晚,主人归来伸出手拜谢,
免得劳累地骑着马去追逐双旌(指官方的信函或文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作家韩愈写给张十八秘书的贺诗,表达了对张秘书得到裴司空的马的祝贺和赞美。诗中描绘了这匹马的美丽和优秀品质,以及主人张秘书在马上的风采。

首先,诗中提到马的外貌特征,用桃花来形容马毛的颜色,把它的眼睛形容为明亮的眼镜,展现了马的美丽和灵动。

接着,诗人描述了主人张秘书和这匹马的默契。落日已经与马鞍上的主人交流过语言,春风又拟定与马一同驰骋,表达了主人与马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然后,诗人呼吁主人要善待这匹马,让仆人们知道它们的需求和渴望,并按照它们的本性给予适当的照顾。

最后,诗人表达了主人每天早晚归来时伸出手拜谢的态度,向主人表示感谢,并表示不再劳累地骑马去追逐官方的信函或文书。

整首诗以贺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张秘书得到优秀马匹的祝贺和对马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对马的关爱和呼吁主人善待马匹的思想。诗人通过对马的描写,间接地抒发了对人性善良和对待动物的关怀的观念。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对马的热爱和对主人的祝福,又蕴含了一种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读音参考

hè zhāng shí bā mì shū dé péi sī kōng mǎ huò zuò chóu zhāng mì shū yīn qí mǎ zèng shī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或作酬张秘书因骑马赠诗)

sī kōng yuǎn jì yǎng chū chéng, máo sè táo huā yǎn jìng míng.
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
luò rì yǐ céng jiāo pèi yǔ,
落日已曾交辔语,
chūn fēng hái nǐ bìng ān xíng.
春风还拟并鞍行。
zhǎng lìng nú pú zhī jī kě, xū zhe xián liáng dài xìng qíng.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
dàn xī gōng guī shēn bài xiè, miǎn láo qí qù zhú shuāng jīng.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诗文推荐

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莫怪殷勤谢,虞卿正著书。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喜深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地空迷...

竹影金琐碎,--孟郊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韩愈翡翠开园英。流滑随仄步,--孟郊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韩愈远目增双明。乾穟纷拄地,--孟郊化虫枯挶茎。...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安可相随飞。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只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