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邹宣教

和邹宣教朗读

未须绝迹便餐霞,且饮当朝谏议茶。
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和邹宣教译文及注释

《和邹宣教》是宋代诗人邓肃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未须绝迹便餐霞,
且饮当朝谏议茶。
法水有缘随远浪,
污泥无计染莲花。

千篇信笔初无语,
万里浮螺触处家。
已悟色空元不两,
夔蚿何用更怜蛇。

译文:
不必完全消失便能享用天上的霞光,
且饮着当朝谏议官的茶。
正法之水因缘随远方的波浪流淌,
污泥无法染污莲花的纯洁。

千篇文章,信手拈来,初时无言,
万里漂泊,在任何地方都有一个家。
已经领悟到色彩和空无两样,
为什么还要怜悯变幻无常的蛇。

诗意与赏析:
《和邹宣教》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邓肃对于世俗纷扰和变幻无常的境界的思考与领悟。

诗的开篇,以“未须绝迹便餐霞”来描述诗人对于追求高尚境界的态度。他并不认为需要完全超脱尘世才能够享受高尚的事物,而是在现实中寻求美好与升华。这种态度深化到“且饮当朝谏议茶”,诗人欣赏当下官僚体制中的精英们,他们有机会品味高贵的茶汤,象征着高雅的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通过对比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法水代表正法之水,有缘分才能够随着远方的波浪流淌,而污泥却无法染污莲花的纯洁。这种对于正法和纯洁的追求,显示出诗人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关注,希望能够摆脱染污之物。

接下来的两句“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文创作的自信与归属感。千篇信笔表示诗人的才华横溢,信手拈来,而万里浮螺则是指诗人处处有家,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归宿。这种对于自身才华与归属感的坚定,使得诗人在创作中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最后两句“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诗人已经领悟到色彩与空无并无二致,对于变幻无常的世界不再存有迷恋之情。夔蚿指的是神话中的两种神怪,诗人通过对比,认为蛇与其他变幻的生物并无差异,无需特别怜悯。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高尚境界、摆脱浊世纷扰以及对纯洁和正法的追求的思考。诗人展示了自信与归属感,并最终领悟到世界的变幻无常,不再为之困扰。这首诗词既具有思辨性的深刻意味,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给人以启示和思索。

和邹宣教读音参考

hé zōu xuān jiào
和邹宣教

wèi xū jué jī biàn cān xiá, qiě yǐn dāng cháo jiàn yì chá.
未须绝迹便餐霞,且饮当朝谏议茶。
fǎ shuǐ yǒu yuán suí yuǎn làng, wū ní wú jì rǎn lián huā.
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
qiān piān xìn bǐ chū wú yǔ, wàn lǐ fú luó chù chù jiā.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yǐ wù sè kōng yuán bù liǎng, kuí xián hé yòng gèng lián shé.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邓肃诗文推荐

我生诗酒弄林泉,紫诏三呼出洞天。高视尘寰但蚊睫,冷看时辈耸鸢肩。山间已袖婴鳞手,物外今还钓月船。若使儿曹知此乐,人人同得地行仙。

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一炷水沉参鼻观,扫空六凿自天游。

北山知有出郊心,为霁春寒十日阴。水石本为迁客共,一枝端欲寄深林。

前日雨如丝,缤纷杂朝雾。昨日雨如注,万壑争驰骛。今朝有霁色,作意在芒屦。那知昨如倾,漫天飞瀑布。介休借车振苍穹,十八叶幡如火红。涛头起伏万银屋,河伯尽...

独领诗坛卧北窗,故应落笔士夫降。笑谈自扫剡藤万,声价曾高魏阙双。六合便当归化笔,一同聊复赏澄江。初无肯綮烦游刃,夜饮何妨取万缸。

婷婷袅袅出纱窗,坐使红妆万目降。翠袖薄笼春笋十,玉钗初合绿云双。四弦对客追三叠,万唤令人忆九江。曼倩酒狂本无量,为渠潋滟倒银缸。

萧条门巷半莱高,杯酒田间亦自陶。採栗久要工部拙,骑鲸偶厕谪仙豪。狂波故作风雷噫,逸兴何妨日月高。胜景赖君佳句压,胸中江汉更滔滔。

松篁拥翠入云间,雅称高人卷道闲。自是红尘飞不到,一溪流水绕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