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待制知福州

送元待制知福州朗读

常公廊庙姿,龙节殿南区。
凿开文章源,儒学比蜀都。
仪仪天章老,秀色发东吴。
相望三百载,还拥朱轓车。
风帆入天境,云际如飞凫。
到郡省风俗,少住使君旟。
邦人爱文字,小吏亦诗书。
欧生死北土,仙山失璠玙。
魁怪遂横行,圣人恶夺朱。
愿公正礼法,引之君子涂。
騤騤万马群,必有真龙驹。
它时杨得意,自可荐相如。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送元待制知福州译文及注释

《送元待制知福州》是宋代郑獬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送别元待制前往福州为主题,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祝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常公廊庙姿,
龙节殿南区。
凿开文章源,
儒学比蜀都。
仪仪天章老,
秀色发东吴。
相望三百载,
还拥朱轓车。
风帆入天境,
云际如飞凫。
到郡省风俗,
少住使君旟。
邦人爱文字,
小吏亦诗书。
欧生死北土,
仙山失璠玙。
魁怪遂横行,
圣人恶夺朱。
愿公正礼法,
引之君子涂。
騤騤万马群,
必有真龙驹。
它时杨得意,
自可荐相如。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元待制的才情和仪表来表达对他的赞美。诗中提到了常公廊庙的形象,以及在龙节殿的南区凿开文章的源头,将其与蜀地的儒学相比。诗人称赞元待制的仪表如老者般庄重,美丽如东吴的风景。他们相望已有三百载,现在元待制将乘朱轓车返回福州。诗中描述了风帆进入天境,云层间犹如飞行的凫鸟。元待制抵达福州后,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但不会长时间停留,因为作为使君,他有重要的使命。

诗中还表达了人们对文字的热爱,即使是小吏也能写诗作文。然而,诗中也提到了欧阳修去世和仙山失去宝石的遗憾。魁怪(指欧阳修)如今已经横行,圣人(指文人)却不喜欢夺取权势。诗人希望元待制能够秉持正直的礼法,引导君子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最后,诗人寄托了对元待制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成为众多才马中的真龙驹,以后可以像相如那样得意洋洋地自我推荐。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祝福表达了对元待制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儒学和文字的热爱,以及对正直守礼的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是宋代文学的精品之一。

送元待制知福州读音参考

sòng yuán dài zhì zhī fú zhōu
送元待制知福州

cháng gōng láng miào zī, lóng jié diàn nán qū.
常公廊庙姿,龙节殿南区。
záo kāi wén zhāng yuán, rú xué bǐ shǔ dōu.
凿开文章源,儒学比蜀都。
yí yí tiān zhāng lǎo, xiù sè fā dōng wú.
仪仪天章老,秀色发东吴。
xiāng wàng sān bǎi zài, hái yōng zhū fān chē.
相望三百载,还拥朱轓车。
fēng fān rù tiān jìng, yún jì rú fēi fú.
风帆入天境,云际如飞凫。
dào jùn shěng fēng sú, shǎo zhù shǐ jūn yú.
到郡省风俗,少住使君旟。
bāng rén ài wén zì, xiǎo lì yì shī shū.
邦人爱文字,小吏亦诗书。
ōu shēng sǐ běi tǔ, xiān shān shī fán yú.
欧生死北土,仙山失璠玙。
kuí guài suì héng xíng, shèng rén è duó zhū.
魁怪遂横行,圣人恶夺朱。
yuàn gōng zhèng lǐ fǎ, yǐn zhī jūn zǐ tú.
愿公正礼法,引之君子涂。
kuí kuí wàn mǎ qún, bì yǒu zhēn lóng jū.
騤騤万马群,必有真龙驹。
tā shí yáng dé yì, zì kě jiàn xiàng rú.
它时杨得意,自可荐相如。

郑獬诗文推荐

落日在高木,辉辉淡秋容。白云起天镜,飞去忽无踪。雨藓烂漫紫,幽径谁相从。孤虑如有根,纠结生心胸。良时忽已晚,撇耳过晨钟。事业馀濩落,抚己真何庸。投箸不...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月桂峰前快雨飞,林间避雨亦沾衣。才晴便出西山路,却共断云相趁归。

耕得紫玻璃,凿成天马蹄。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柳叶初黄未解飞,东风还与赏心违。纵逢春处花期少,自过江来酒病稀。平子解酬青玉案,秋娘能唱缕金衣。扬州二十四桥月,长忆醉乘明月归。

为爱荷花并蒂开,便将荷叶作金杯。桃根桃叶俱殊色,且看相携渡水来。

翠树不从青嶂出,蟠根却向屏中生。黄獐引脰探绿叶,老猿护雏枝上惊。獝然相顾见异态,谁言野物能忘情。我来赏激绕屏下,亦疑此身林中行。自古画工无画者,今得绝...

浑沦老学佛,到处说支郎。断臂求诸法,浮杯遍十方。自栽双柏树,独坐一绳床。惟有林间客,时来扣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