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朗读

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测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译文及注释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回不见落银潢,
余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测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
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游览庐山山阳时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心境。诗中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变化和生命的永恒。

赏析:
首句“山回不见落银潢”,描绘了山间回声回荡,但却无法看到银光的情景,给人以神秘和遥远之感。接着,“余溜喧豗响石塘”,形容水流声喧哗,回响在石塘中,增添了山水的生动和活力。

第三句“目乱珠玑测空谷”,以目眩心乱的形象,描绘了山谷的深邃和空灵。诗中的珠玑是指宝石,通过目眩的感觉,传达出作者在山中感受到的美丽和壮观。

接下来的一句“足寒雷电绕飞梁”,以寒冷的足感,描绘了雷电在山林间穿梭的景象。这一句中的雷电形容了山间的气象变化,给人以震撼和惊艳之感。

下半首诗以饮食之物展开描写,通过对茶和午饭的描绘,表达了安逸和满足的情感。“入瓶铜鼎春茶白”,描绘了清新的春茶,给人以品味和养神之感。“接竹斋厨午饭香”,描绘了竹斋中午饭的香气扑鼻,给人以舒适和满足的感受。

最后两句“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并表示自己将不离开这片土地,继续从事农田劳作。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执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山水和农田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对乡土情怀的赞美和珍视。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读音参考

yóu lú shān shān yáng qī yǒng qí èr shù yù tíng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

shān huí bú jiàn luò yín huáng, yú liū xuān huī xiǎng shí táng.
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
mù luàn zhū jī cè kōng gǔ, zú hán léi diàn rào fēi liáng.
目乱珠玑测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rù píng tóng dǐng chūn chá bái, jiē zhú zhāi chú wǔ fàn xiāng.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cóng cǐ chū shān dōu bù qì, mǎn tián jīng dào chā xīn yāng.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诗文推荐

新秋风月正凉天,空馆相看学坐禅。满榻诗书愁病眼,隔墙砧杵思高眠。霜飞一叶凋琼玉,风绕双松奏管弦。闻道熊罴归梦数,侵天闱棘漫森然。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门前溪水似渔家,流...

南国号多士,几人洙泗风。英材自入彀,坏阵不劳攻。文缛山藏豹,飞高弋慕鸿。蚩妍归品藻,得失付虚空。考行先推本,登贤旋奏公。期君缓归辔,一醉鹿鸣中。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故园今何有,犹有百竿竹。春雷起新萌,不放牛羊触。虽无朱栏拥,不见红尘辱。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渊明避纷乱,归嗅东篱菊。嗟我独何为,弃此北窗绿。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秋风一何厉,吹尽山中绿。可怜凌云条,化为樵夫束。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纷然落叶下,萧条愧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