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长安新砚石同坚,
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
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
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
报君湘竹笔身斑。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许骊山澄泥砚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下面是对诗意和赏析的解读: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长安新砚石的质地坚硬,与传统的澄泥砚不相上下。他说这种砚台不需要借助书写的请求,就自然而然地被供奉使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砚台的珍视和推崇。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魏晋时期的铜雀台,它是当时很有名的砚台,被认为是最好的。然而,诗人并不认同近代的砚台就一定比古代的更好。他强调自己推崇的是骊山的砚台,而非铜雀台,因为骊山的砚台才是真正的佳品。
在下一节中,诗人描绘了使用这种砚台的场景。他说在冷煤燃烧的时候,烟卷舒展开来,像云朵的叶子一样。清晨的露水沾湿了砚台,他的泪水也滴落其中。这种描写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砚台和书写的情趣。
最后,诗人提到他早就将这首诗题写在书桌上,准备寄给朋友。他告诉朋友,这支湘竹制成的笔已经斑驳了。这里的湘竹指的是湖南的竹子,表明这支笔已经使用了很久,虽然身上有斑驳的痕迹,但依然能够书写出优美的文字。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许骊山澄泥砚的喜爱和推崇之情。他认为这种砚台与古代的铜雀台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通过描写砚台的使用场景,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书写的热爱和追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整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砚台和书写的情境,给人以美感和思考。
zi zhān jiàn xǔ lí shān dèng ní yàn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cháng ān xīn yàn shí tóng jiān, bù dài shū qiú suì xǔ bān.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
qǐ bì wèi rén shèng jìn shì, qiáng tuī tóng què méi lí shān.
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
hán méi shū juàn kāi yún yè, qīng lù zhān liú fā tì shān.
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
zǎo yǔ fēng tí jì shū àn, bào jūn xiāng zhú bǐ shēn bān.
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门前溪水似渔家,流...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故园今何有,犹有百竿竹。春雷起新萌,不放牛羊触。虽无朱栏拥,不见红尘辱。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渊明避纷乱,归嗅东篱菊。嗟我独何为,弃此北窗绿。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