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逐深山无友朋,往还但有两三僧。
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
未尽俗缘终引去,稍谙真际自虚澄。
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
窜逐深山无友朋,往还但有两三僧。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未尽俗缘终引去,稍谙真际自虚澄。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
《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是苏辙在宋代所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流浪深山,没有朋友,只有两三个僧人来往。我们一起游览渤海和大海,到了须弥山最高处。我未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但已经略知真实的境界,自我清净。虽然年老时不再奔波,但我仍然自愧不如韩愈。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表达了他在深山中孤独流浪的心境和对佛教的思考,以及对韩愈的敬仰之情。苏辙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描绘了与僧人一起游览自然风光的情境,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真实境界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构思清新,措辞简洁明快,运用自然景色和佛教思想来表现自己的心境。诗中通过“深山无友朋,往还但有两三僧”来表达自己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求,同时也表现了与僧人一起游览自然风光的情境,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向往。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辙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真实境界的追求,但在这种追求中,他并不是完全超然于世的,而是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表现了一种既有追求精神境界,又不脱离尘世的态度。最后,苏辙以自己与韩愈的比较来表达自己对前人的敬仰之情,表现了一种谦虚、自省的心态。
xiè dòng shān shí tái yuǎn lái fǎng bié
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
cuàn zhú shēn shān wú yǒu péng, wǎng huán dàn yǒu liǎng sān sēng.
窜逐深山无友朋,往还但有两三僧。
gòng yóu bó xiè wú biān chù, fú chū xū mí zuì shàng céng.
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
wèi jǐn sú yuán zhōng yǐn qù, shāo ān zhēn jì zì xū chéng.
未尽俗缘终引去,稍谙真际自虚澄。
zuò lìng diān lǎo shí bēn zǒu, qiè bǐ hán gōng kuì wèi néng.
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门前溪水似渔家,流...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故园今何有,犹有百竿竹。春雷起新萌,不放牛羊触。虽无朱栏拥,不见红尘辱。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渊明避纷乱,归嗅东篱菊。嗟我独何为,弃此北窗绿。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