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朗读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冷光
相关诗文: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译文及注释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诗词的中文译文:

从匡山顶上取下栗杖,一百次中没有一根。
虽然是我从野僧那里得到的,但仍然畏惧岳神的知晓。
画出的月亮冷冷地放光,手指在秋天的云片上移动。
应该慢慢引领着迈出艰难的脚步,另一天探访峨嵋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栗杖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忧以及对岳神的敬畏之情。诗中也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描绘月亮和秋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

作者曹松通过栗杖这个日常物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传统文化中,形容人与栗木有着情感和信仰的联系。栗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认为是吉祥、长久、豪迈的象征,而栗杖则是讲求品质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栗杖出匡顶,即从极高的地方取下栗杖,百次中没有一根,表达了作者对于栗杖质量的追求和挑剔。

诗中提到的野僧和岳神,暗示了僧人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敏锐感知,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尽管诗人通过野僧得到了栗杖,但他仍然担心岳神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所了解,表达了一种内心的迷惑和不安。

最后两句“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描绘了诗人欣赏月亮和指着秋天的云片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慢慢前行,探访峨嵋山的愿望。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栗杖、野僧和岳神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于内心迷茫和未来探索的希望。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表达,展示了诗人纯粹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读音参考

dá kuāng shān sēng zèng láng lì zhàng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

lì zhàng chū kuāng dǐng, bǎi zhòng wú yī zhī.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suī yīn yě sēng dé, yóu wèi yuè shén zhī.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huà yuè lěng guāng zài, zhǐ yún qiū piàn yí.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yí liú yǐn jiǎn bù, tā rì fǎng é méi.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曹松诗文推荐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外邑官同隐,宁劳短吏趋。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簟席弹棋子,衣裳惹印朱。仍闻陂水近,亦拟掉菰蒲。

天涯缘事了,又造石霜微。不以千峰险,唯将独影归。有为嫌假佛,无境是真机。到后流沙锡,何时更有飞。

云僧凿山井,寒碧在中庭。况是分岩眼,同来下石瓶。旁痕终变藓,圆影即澄星。异夜天龙蛰,应闻说叶经。

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

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僧名喧北阙,师印续南方。莫惜青莲喻,秦人听未忘。

冈扉聊自启,信步出波边。野火风吹阔,春冰鹤啄穿。渚樯齐驿树,山鸟入公田。未创孤云势,空思白阁年。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