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一田庐》
田父结田庐,
聊容一身息。
呼儿取茅竹,
不借乡人力。
起行庐旁朝,
归卧庐下夕。
悠悠各有愿,
勿笑田庐窄。
中文译文:
田中的父亲搭起了田庐,
勉强容下一个人休息。
呼唤孩儿去采茅和竹,
不借用乡亲的力。
清晨离开庐旁朝拜,
黄昏回到庐下安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
请不要嘲笑田庐狭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它描述了田中的父亲建造了一间简陋的田庐,用来休息。作者呼唤孩子去采集茅草和竹子,却不依赖其他乡亲的帮助,自己动手完成。诗中描述了田庐的狭小和简朴,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反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鼓励读者不要嘲笑田庐的狭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力更生和朴素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田庐这种简陋住所的接受和珍视。诗中的田庐象征着朴素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中倡导的节俭和务实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简洁的词语和流畅的节奏,诗人展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诗中的田庐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自足,呼应了王安石主张的“心安理得”和“得其所欲,斯人可欲”。
这首诗通过对田庐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向往自然、珍视简朴生活的情感,让人感到宁静和满足。它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尊重和对平凡生活的赞美,体现了王安石思想中的一种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
田父结田庐,聊容一身息。呼儿取茅竹,不借乡人力。起行庐旁朝,归卧庐下夕。悠悠各有愿,勿笑田庐窄。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