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译文及注释

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朗读

诗词:《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逢人欲觅安心法,
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従若士,
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
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
故应千里共清甘。

二虫君不见水马儿,
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
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鷃滥堆,
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
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
江边一笑无人识。

中文译文:
逢见他人时,想要寻找心灵的安宁之法,
无论到哪里,首先会问及道庵。
卢子不必跟从像你这样的士人,
因为盖公(指孔子)本应自行前往曹参处。

羡慕你拥有美玉,经历了三次火炼,
而我却笑自己像干枯的桑树一样困顿,只能孤单度过八个蚕茧。
仍然喜欢大江的清甜滋味,因此应该和你一同千里共同品味。

你是否看到了水面上的马儿,
它们步步逆流而行。
大江东流,每日行进千里,
而这些小虫却一直在此处不停地前进。

你是否见过淹没的小鸟堆,
它们在决口处起伏,随着冲击的风浪。
随风一去,宿在何处?
逆风吹来,它们又落在蓬蒿之中。

这两只小虫的愚蠢和智慧都无法预料,
它们在江边笑着,却无人能认识它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诗中通过对心灵追求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希望找到一种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方法。他到处寻求,首先向孔子的庵庙请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接着,苏轼以自己与卢仝的对比,展现了对卢仝的羡慕和自嘲。卢仝被比作美玉,经历了三次磨炼,而诗人自己则像是干枯的桑树一样困顿,只能孤独地度过八个蚕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卢仝才华的赞赏和对自己才华的无奈。

然后,诗人又表达了对大江的喜爱和向往。他喜欢大江的清甜滋味,并认为自己应该与卢仝一同品味千里江水的甘甜。这里大江象征着宽广的世界和人生的道路,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以水马和淹没的小鸟为象征,描绘了逆流和随风的景象。水马步步逆流,象征着逆境中的奋斗和坚持;淹没的小鸟随冲风起伏,象征着顺境中的摇摆和不定。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人生中逆境和顺境的变幻无常,以及人们在变幻中的追寻和坚持。

最后,诗人描述了两只小虫的情景。这两只小虫愚蠢而智慧,无人能够理解它们。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自嘲,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智慧的思考。人们在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智慧也常常被误解和无人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内心追求和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才华。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