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粟》
夜晚,有一个吏人敲门,高声催促纳粮。家里的人们还没等到天亮,就在场上点亮了灯和蜡烛。纳粮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犹如珠宝一般净洁,一车载了三十斛。然而我仍然担心纳粮不够,担心会责骂仆人和奴仆们。回想起我曾经从事过的不合适的职位,内心充满了愧疚,感觉自己的才识不足。连续被授予了四个官职,却坐了十年迟迟不能获得俸禄。常常听到古人说的话,减损而又增益的事情最终会变得周全。今天,我终于甘愿心田,来还还太仓的粮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官员在夜晚催促纳粮的场景。诗人白居易通过描写纳粮过程中的细节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抱怨和痛苦。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和隐含的自我反思,将官场的残酷和自己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吏人夜晚敲门,高声催促纳粮,表明诗人对外界的催促和压力无法避免。家人们连夜张灯点蜡烛,显示了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在夜晚进行的。纳粮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一车载了三十斛,显示了纳粮的数量很多,但诗人仍然担心纳粮不够。这里,纳粮的过程被诗人用珠宝来比喻,净洁无瑕,显露出诗人对工作的认真和严谨态度。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从事过的不合适的职务,感到内心愧疚,认为自己的才识不足。他连续被授予了四个官职,却坐了十年没有获得俸禄,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抱怨。诗人表示自己甘愿心田,用才识来还太仓的粮食,意味着诗人已经接受了官场的不公和不幸,并愿意继续为官场努力。
整首诗虽然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通过现实的描绘和个人的内心反思,展现了官场的残酷、个人的无奈以及对权力和荣誉的追逐的无奈和痛苦。这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有力,情感上真实而深沉,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