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描写了作者岁月流转中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诗中,刘禹锡谈到自己虽然日复一日地阅读书籍,但却一直未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感叹自己岁月已经渐渐老去。他在郡斋(地方官员办公的地方)度过了很多年,感叹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远离家乡的老官员。尽管有口百口空为饱暖家,他的丰盛的言辞却不能填满他内心的渴望。
刘禹锡自称身着华美的衣冠,但只是客观表述从政的华丽外表。他想起吴越国时的政事,其中副词华指的是作为分司崔宾客的副手。刘禹锡也想起了曾经陪伴他写作的友人白尹和崔宾客,心生思归之情。
最后两句,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扬州的思念之情。他醉心于城东的桃李花,而城东是扬州的一个地方。
整首诗通过描绘刘禹锡的亲身经历、内心的羁绊和思念之情,展示了他对于创作的失望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是唐代文人常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和故国的追求。
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政事副词华。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