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愁二首》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流亡异乡的士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忧愁之情。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久居他乡的士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第二部分则表达了士人对于回归故乡的渴望和困惑。
诗中描绘了久客思归之情,士人渴望回到家乡,但是国家仍处于战乱之中,"兴王未息戈",王朝仍未得到安定。蜀地的星辰黯淡,预示着国家陷入困境;江南的夜雨连绵,象征着国家之不幸。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士人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数百万人的仇恨之深,寰区之广,司徒下来统治燕赵,收回旧日的山河,与并州的将领训练士兵齐心协力,希望早日打开达到边塞关隘的通道,回到燕山关西。
最后两句则是士人内心深深的忧愁。他对于自己对国家的期望,对于回归故乡的渴望都感到心力交瘁,丹心破碎,衣袂沾泪,已经老去的魂魄再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恐怕将会迷失在漫漫长路之中。
这首诗以婉约之辞抒发了久居他乡的士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于回归的渴望。通过描写士人的心理和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家国的思念之情。 在诗词中,诗人使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言辞和形象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士人深沉的离乡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忧愁。
久客宜旋旆,兴王未息戈。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百万传深入,寰区望匪它。司徒下燕赵,收取旧山河。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