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瀼上堂》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上瀼山的美景,借此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天下农民的同情。
诗人登上了瀼山,这是一座岸高崖险的山,但他能够跻身山巅,并没有受到险峻的山崖所阻碍。他来到山顶的野堂,心情舒畅,可以放开胸怀,看到了山脊上飞舞的野花。周围的城墙上布满了粉红色的雉堞,像一片云彩,山间田地里的小麦丰收了,但没有了田垄的隔断。春天的气息晚上更加加重,江水静静地流淌,却依旧涌动不息。
作者思考着四季更迭,自己怀揣着的理想和愿望却没有实现。在社会上,强盗屡屡出现,时局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艰辛,而天子却不顾百姓力争改革,只顾追求享乐。诗人注视着东北方向,它是一片深峡,转折陡峭,象征着社会的险阻;作者感叹着自己的衰老,虽然没有成为官僚贵族,却追求了艺术和真理,愿与吕望、葛荣相伴,而不再梦想周孔之志。他感叹说,救济世人的当时之人,都已沉寂于冢墓之中。
楚星失去光辉,隐没在南天黑暗之中,蜀国的明月也被西方重重的云雾所遮挡。诗人希望能够化身为鸟翎,逃离这种困境,但又担心被追逐和恐惧所束缚。
这首诗词以杜甫典型的忧国忧民的风格,通过对瀼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批评和担忧,以及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另外,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人生才华不得善终的悲伤和无奈。整首诗意凄凉而深沉,展现了杜甫对乱世的痛苦和对人民的关切。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雉堞粉如云,山田麦无垄。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四序婴我怀,群盗久相踵。黎民困逆节,天子渴垂拱。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衰老自成病,郎官未为冗。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楚星南天黑,蜀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