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耳冢》是宋代文人林景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耳冢
筠筒音断水云村,
吠入空林枸杞根。
我亦天涯音信杳,
卢令诗在为招魂。
译文:
黄耳冢
竹筒中的声音断绝在水云村,
狗吠声穿过空旷的林间枸杞根。
我也在天涯漂泊,音信全无,
卢令的诗歌为了招魂而存在。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黄耳冢是一个地名,通过描绘黄耳冢周围的景物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
赏析:
诗中的筠筒、水云村、空林和枸杞根等形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寂寥的田园风光。竹筒的声音断绝、狗吠声穿越空旷的林间,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诗词中的"我亦天涯音信杳"表达了诗人所处的境遇,他身处天涯,音信难得,感到迷茫和无助。最后一句"卢令诗在为招魂",则是对卢令的诗歌的赞美和致敬,诗人认为卢令的诗歌能够唤起死者的灵魂,寄托了诗人对逝去的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诗词的意境清新而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筠筒音断水云村,吠入空林枸杞根。我亦天涯音信杳,卢令诗在为招魂。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