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山钟》是宋代李廌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延平双剑朝向丰城,锺山的钟随剑行动的情景。延平的春浪拂过天地,左右两龙雷口发出巨响。建隆真人主宰八方,河伯效仿珍宝钟露出。这钟不像汾河和泗水的水流,泛泛逆流中漂浮着无价之宝。皇帝下旨将阊阖濯净于龙宫,钟声遮掩了景阳,九重宫阙都能听见。我听说这钟也是神物,却只愿意埋没在寒冷的溪流中。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钟声行进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神秘、神圣事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钟声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尊严和神奇的力量。作者通过对景物和传说的描绘,展示了钟声的神秘和震撼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这首诗词中的描写技巧独特巧妙,通过对景物和传说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在诗中感受到钟声的威严和力量。作者运用了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手法,将锺山钟与汾河、泗水的水流进行对比,突出了钟声的独特和非凡。此外,通过描写延平春浪、左右两龙雷口,以及建隆真人和河伯等传说人物,增强了诗词的神话感和艺术性。
整体而言,《锺山钟》是一首描绘钟声神秘力量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景物和传说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神奇事物的敬畏和赞美,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延平双剑朝丰城,锺山之钟挟以行。延平春浪拂天地,左右两龙雷口鸣。建隆真人君八极,河伯效珍宝钟出。不似汾睢发鼎光,泛泛逆流浮万镒。诏赐阊阖濯龙宫,声掩景阳闻九重。吾闻此钟亦神物,独肯寒溪就埋没。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