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吒》是一首宋代苏辙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方天王有狂子,
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
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
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
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
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
只在江湖挽船处。
诗意:
这首诗以北方天王李靖之子哪吒为主题,探讨了哪吒拜佛而不拜父的行为以及佛教与封建家庭关系的冲突。诗中表达了佛教教义的晦涩难懂,以及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分离。诗人苏辙对这种情况感到痛惜和遗憾,并对哪吒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因果已定,无法改变。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北方天王李靖的儿子哪吒只拜佛不拜父的情景。诗人通过佛教的象征物——宝塔,暗示了佛教在哪吒心中的地位高于父爱。哪吒向佛头俯首的举动与拜父的仪式相似,突显了他在信仰和家庭之间的矛盾选择。
诗中表达了佛教教义的晦涩难懂,佛教对哪吒的理解和教导有限,无法解决他内心的困惑和父子之间的冲突。而佛教所教授的道理却能触动众人的灵魂,使得人们对生死有更深刻的思考。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哪吒独特行为的疑问和悲叹,认为他所受的业力已经决定,无法改变。佛教的影响力在历经千年后依然存在,但只在江湖挽船的地方得到祭祀,这可能是诗人对现实中佛教信仰的一种观察和反思。
整首诗词通过对哪吒信仰和家庭矛盾的描绘,反映了佛教与封建家庭伦理之间的冲突,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展示了苏辙对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