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居庸灭烽惟留屯,
时平更觉将军尊。
铃斋看雪拥衲坐,
急鼓又报边城昏。
百壶高宴梨栗圃,
千里未尽桑麻村。
天怜公老无以乐,
一星飞堕从天门。
得无遗履榖城化,
恐是吃草金华魂。
不然荆棘霜露底,
兀然奇怪来无根。
女娲捣链所遗弃,
奔潀尙有河汉痕。
岂其谋国坐不用,
聊以永日宁复论。
跳梁不忧牧并塞,
绥纳可使鱼游盆。
公归廊庙谁得挽,
此石万古当长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雪浪石为题材,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观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幅边塞将士戍守的景象,表达了对将军的敬仰之情。
诗的开头,居庸的烽火已经熄灭,只有军队仍然驻守在那里。时平之下,将军的地位更加崇高。在铃斋中,将军坐着,穿着僧袍,观赏雪景。急鼓声再次报告着边城的昏暗。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将军的生活,他们在宴会上享用美食,有梨栗的园子,有桑麻的村庄。然而,天命对老将军却不怀好意,只有一颗孤星从天门坠落。
诗人担心将军的功绩和城池将会被遗忘,怕将军的精神将会消亡。诗中提到了吃草的金华魂,暗指将军的精神将会沦为平庸和被遗忘。
接着诗人提出了疑问,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那些荆棘和霜露会生长在这块石头上,它们奇怪地没有根。诗人将这块石头比作被女娲遗弃的链子,奔潀河与河汉星河的痕迹仍然存在。
最后的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将军虽然有谋国的志向,但却无人使用他的才能,只能寄情于永恒的日子。将军不必担心边塞的跳梁之患,只需保持国家的安宁,就能让鱼儿在鱼缸中游动。
诗的结尾,诗人询问谁能挽留将军的功绩,这块石头将永远存在,见证着将军的辉煌。
这首诗词通过对将军的赞颂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对英雄气概的崇敬。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展示了晁补之对边塞将士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词情感庄重,气势雄浑,通过对将军和雪浪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珍视和呼唤,展示了宋代士人对忠诚和国家责任的追求和歌颂。
居庸灭烽惟留屯,时平更觉将军尊。铃斋看雪拥衲坐,急鼓又报边城昏。百壶高宴梨栗圃,千里未尽桑麻村。天怜公老无以乐,一星飞堕从天门。得无遗履榖城化,恐是吃草金华魂。不然荆棘霜露底,兀然奇怪来无根。女娲捣链所遗弃,奔潀尙有河汉痕。岂其谋国坐不用,聊以永日宁复论。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