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来自宋代晁补之的《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明珠出袖四百琲,
坐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
那知不下净名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昙秀在锺山的景象和他在修行中的体验。诗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和佛法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锺山为背景,将景物与修行相结合,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体验。
首句"明珠出袖四百琲",形象地描绘了僧人昙秀手中明亮的明珠,琲是古代计算珠数的单位,暗示了僧人的修行成果。这句意味着僧人的修行成就非凡,他在修行中获得了珍贵而宝贵的东西。
第二句"坐有烟霞草木香",表达了锺山的美丽景色和清新的气息。烟霞象征着山间的雾气和云雾,草木散发出芳香,整个锺山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这句诗意味着僧人在锺山修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第三句"断取锺山擎石掌",表达了僧人昙秀对禅宗修行的领悟。"断取"表示僧人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擎石掌"是一种禅宗行持的姿势,意味着僧人在修行中获得了解脱和平静的境界。这句诗意味着僧人通过禅宗修行,超越了尘世的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最后一句"那知不下净名床",表达了僧人昙秀对修行的执着和对禅宗的推崇。"净名床"是指僧人的住处,表示僧人对修行的专注和奉献。这句诗意味着僧人昙秀舍弃了红尘的享受,选择了清静的修行生活,并在禅宗中找到了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锺山的景色和僧人昙秀的修行体验,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内涵。它揭示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精神,以及僧人对修行的执着和奉献。同时,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感染力。
明珠出袖四百琲,坐有烟霞草木香。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