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是宋代王令创作的《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二耒答鎛三首》。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
苟得金为用,何忍木微曲。
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
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金属工艺的看法。作者使用金属(金)来工作,金属的形态可以通过木来塑造。尽管木材可能会有微小的弯曲,但只要得到金属作为工艺材料,作者就不介意木材的微小缺陷。作者感激有一位主人愿意与他同行,不计较辛苦,不辞劳苦地前进。作者强调他将一直跟随这位主人,虽然他的手艺可能不够完美。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金属工艺来隐喻人生和创作过程。金属代表着完美和尊贵,而木材则代表着不完美和次要的材料。作者认为,只要能够使用金属进行工艺创作,即使有一些不完美的木材作为辅助,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于工艺的热爱和专注,他愿意接受并发挥自己的技艺,不计较材料的缺陷。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于一位主人的感激之情。这位主人与作者同行,不顾辛苦,一同前进。作者决心跟随这位主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依附。这种依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和憧憬,希望能够得到一位有经验和才华的人的指导和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工艺创作的态度和对于导师的感激之情。通过金属和木材的象征,诗词传达了一种专注、虚心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展现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热忱和坚持。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和信赖的价值观。
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苟得金为用,何惜木微曲。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