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逸民诗 十二

赠逸民诗 十二朗读

晨朝已失。
桑榆复过。
漏有去箭。
流无还波。
切念不减。
疑虑益多。
季俗易骄。
危心少知。
我之忧矣。
用是作歌。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赠逸民诗 十二译文及注释

《赠逸民诗 十二》是南北朝时期萧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晨朝已失。
桑榆复过。
漏有去箭。
流无还波。
切念不减。
疑虑益多。
季俗易骄。
危心少知。
我之忧矣。
用是作歌。

中文译文:
早晨的朝阳已经消失。
太阳又重新升起。
时间的流动像箭一样迅速。
河水一去不复返。
我对事物的关切并未减少。
疑虑与担忧更加增多。
季节的习俗容易使人骄傲自满。
少有人了解危险的内心。
我所面临的忧虑啊。
用这首歌来表达。

诗意:
这首诗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忧虑。诗的开头描述了早晨的朝阳消失,太阳再度升起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接着,作者借用漏刻时间的去箭,河水的无还波来暗示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不可逆转。作者的关切之情不减,疑虑和忧虑愈发增多。他觉得现世的习俗使人容易骄傲自满,对内心的危险却鲜有人能真正认识。最后,作者以自己内心的忧虑作为创作动力,将其抒发于这首歌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现世境遇的思考和忧虑。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诗意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哲理性。作者以晨朝已失、桑榆复过的景象,融入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漏有去箭、流无还波的意象,更加强调了岁月不可逆转的现实。诗中的切念不减、疑虑益多,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以及对现世习俗和内心危险的担忧。最后,作者以自己的忧虑作为创作的动力,写下这首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整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脆弱与短暂,表达了作者对现世境遇的忧虑和对内心真实的追求。通过对时间、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诗词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世境遇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共鸣作用。

赠逸民诗 十二读音参考

zèng yì mín shī shí èr
赠逸民诗 十二

chén cháo yǐ shī.
晨朝已失。
sāng yú fù guò.
桑榆复过。
lòu yǒu qù jiàn.
漏有去箭。
liú wú hái bō.
流无还波。
qiè niàn bù jiǎn.
切念不减。
yí lǜ yì duō.
疑虑益多。
jì sú yì jiāo.
季俗易骄。
wēi xīn shǎo zhī.
危心少知。
wǒ zhī yōu yǐ.
我之忧矣。
yòng shì zuò gē.
用是作歌。

萧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萧衍诗文推荐

吹漏未可停。弦断当更续。俱作双丝引。共奏同心曲。

我闻在昔。有古天子。蚵华骈圣。周昌多士。缉熙朝野。体邦经始。

别时鸟啼户。今晨雪满墀。过此君不返。但恐绿鬓衰。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

朱日光素冰。朝花映白雪。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

晨朝已失。桑榆复过。漏有去箭。流无还波。切念不减。疑虑益多。季俗易骄。危心少知。我之忧矣。用是作歌。

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嗷嘈绕树上。翩翩集寒枝。既常以下役人。偏伤垄上儿。寄言闺中妾。此心讵能知。不见松萝上。叶落根不移。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