耨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耒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02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964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929頁,第35字
音《廣韻》:奴豆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豆切,𡘋音槈。
《說文》:薅器也。本作槈,今文作耨。
《廣韻》同「鎒」。
《纂文》曰:耨如鏟,柄長三尺,刃廣二寸,以刺地除草。
《呂氏春秋》:耨柄尺,其長六寸,所以閒稼。
《字詁》:頭長六寸,柄長六尺,以芸田也。
音又,《玉篇》:耘也。
《釋名》:耨,以鋤耨禾也。
《易・繫辭》:耒耨之利,以敎天下,蓋取諸益。
《左傳・僖三十三年》: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註〕耨,鋤也。〔釋文〕耨,乃豆切──鉏田也。〈晉語〉〔註〕:耨,茠也。或作薅,拔田草也。
《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註〕耨,芸芓也。
音又,《類篇》:奴沃切,音褥──治草也。
例又,《字彙補》:內典阿耨多羅,阿,此云無也;耨多羅,此云上也。
注解
〔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耒部。
〔耨〕字拼音是nò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耒、辱,五行属火。
〔耨〕字造字法是会意。从耒,从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从辰,从寸。“辰”表示蜃的贝壳,古代的耕具,“寸”表示用手操作。“辱”借为“耻辱”字,遂产生“耨”字。本义是锄草,耕作。
〔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òu] ⑴ 古代锄草的农具。⑵ 锄草
耨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耨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