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勹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0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1頁,第33字
標點整理本: 第81頁,第11字
音《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𡘋音庖。
《說文》:瓠也。从夸,包聲,取其可包藏物也。
《詩・邶風》:匏有苦葉。〔註〕陸佃曰:短頸大腹曰匏。陸璣《詩疏》:匏葉少時可爲羹,又可淹煮,至八月葉卽苦。嚴粲《詩緝》:匏經霜葉枯落,乾之腰以度水。〈魯語〉: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巳。
例又,《爾雅翼》:匏在八音之一,笙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皆列管匏內,施簧管端。
例又,以爲飮器。
《詩・大雅》:酌之用匏。
《禮・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
例又,《韻會》:匏瓜,星名,在河鼓東。
例《集韻》或作瓟。
注解
〔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勹部。
〔匏〕字拼音是p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夸、包,五行属水。
〔匏〕字造字法是会意。《说文》:“从包从瓠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 hù )葫芦。省:即省形,选取“瓠”字形体的一部分“夸”,与“包”会合成义。本义是葫芦的一种,即匏瓜。
〔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áo] ⑴ 〔~瓜〕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俗称“瓢葫芦”。⑵ 中国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匏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匏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