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81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995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962頁,第13字
音《唐韻》:徒旱切;《集韻》:蕩旱切,𡘋音袒。
《說文》:肉膻也。从肉,亶聲。
《詩》:膻裼暴虎。
〇〔按〕《詩・鄭風》今作襢,《集韻》或省作胆。
音又,《集韻》、《正韻》𡘋尸連切,音羶。
《說文》:羊臭也。本作羴,或作羶、𦏫。
《列子・周穆王篇》: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
音又,《正字通》:音誕。〈素問〉: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王冰曰:在胷中兩乳閒。朱肱曰:心之下有鬲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所謂膻中也。
注解
〔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膻〕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hān、d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亶,五行属金。
〔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肉,亶( dǎn )声。本义是羊臊气。
〔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ān] ⑴ 像羊肉的气味㈡ [dàn] ⑴ 袒露。⑵ 胸中
膻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膻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