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927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889頁,第26字
音《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𡘋音受。
《說文》:綬韍,維也。
《玉篇》:綬,組也、綸紱也。
《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
《後漢・輿服志》:韍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
《漢官儀》:綬,長一尺二寸,法十二月;廣三尺,法天地人也。
例又,《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註〕綬,組綬,所以繫帷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承呪切,音授──義同。
注解
〔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綬〕字拼音是shò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受。
〔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òu] ⑴ 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後用來拴勳章
綬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綬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