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0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2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47頁,第8字
音《唐韻》:他朗切;《集韻》、《韻會》:坦朗切;《正韻》:他曩切,𡘋湯上聲──倜儻,卓異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俶儻瑰瑋。
《前漢・史丹傳》:儻蕩不備。〔註〕豁達也。
例又,《關尹子・一宇篇》:心儻儻,物迭迭。〔註〕儻儻,猶儃儃。
例又,或然之辭。儵忽不可期也。
《莊子・天地篇》:儻乎若行而失道也。〈繕性篇〉: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
例又,《莊子・天下篇》:時恣縱而不儻。〔註〕儻,苟也。
例又,《韻會》:通作黨。
《前漢・董仲舒傳》:黨可得見乎。〈揚雄傳〉:黨鬼神可也。
例本作儻,俗作倘。
注解
〔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儻〕字拼音是tǎ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黨。
〔儻〕字造字法是形聲。從人,黨聲。本义是灑脫不拘,不拘於俗。
〔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ăng] ⑴ 〔倜儻〕见“倜”。⑵ 精神恍惚、悵然若失的樣子。《莊子•田子方》:“丈侯儻然,終日不言。”⑶ 副詞。或許;也許。《字彙•人部》:“儻,或然之詞。”《史記•孔子世家》:“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⑷ 連詞。倘若;假如。表示假設。《史記•伯夷列傳》:“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⑸ 通“黨”。偏私。《莊子•天下》:“時恣縱而不儻。”⑹ 通“躺”。平臥。元佚名《賺蒯通》第一折:“賞我一斗好酒一肩肉,𠳹的又醉又飽整整儻了半个月。”⑺ 通“淌”。流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願聽我說似,這心頭橫儻箇海猴兒。”⑻ 通“讜”。三國·魏·嵇康《太師箴》:“虛心導人,允求儻言。師臣司訓,敢告在前。”㈡ [tàng] ⑴ 僥倖;意外。《玉篇•人部》:“儻,倖也。”《正字通•人部》:“儻,儵忽不可期也。”⑵ 希望。《集韻•宕韻》:“儻,希望也。”⑶ 姓。《萬姓統譜•漾韻》:“儻,見《姓苑》。”㈢ [chăng] ⑴ 弘敞無偏。《集韻•養韻》:“儻,弘敞無偏也。”㈣ [chèng] ⑴ 不動意。《集韻•映韻》:“儻,不動意。”《莊子•天地》:“失其所謂,儻然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