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儿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0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3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50頁,第2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五忽切,音杌。
《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例又,刖足曰兀。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例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例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音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
《易・困卦》:于臲卼。
例又,姓。
《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例又,《韻會》或作掘。
《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注解
〔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儿部。
〔兀〕字拼音是w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一、儿,五行属土。
〔兀〕字造字法是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是高耸特出的样子。
〔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ù] ⑴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⑵ 高高地突起⑶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
兀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兀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