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42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938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901頁,第17字
音《廣韻》:疾陵切;《集韻》、《韻會》:慈陵切,𡘋音蹭。
《說文》:帛也。籀文作緈。
《前漢・灌嬰傳》:睢陽販繒者也。〔註〕師古曰:繒者,帛之摠名。
例又,國名。
《榖梁傳・僖十四年》:季姬及繒子遇于防。〈周語〉:杞、繒由太姒。〔註〕杞、繒二國,姒姓,夏禹之後。
例又,縣名。
《史記・吳大伯世家》:敗齊師于艾𣺦至繒。〔註〕琅邪繒縣。
例又,姓。
《史記・夏本紀》: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有繒氏。
《前漢・文帝紀》:祁侯繒賀爲將軍。
音又,《集韻》:咨騰切,音增;徂棱切,音層;作亙切,音贈──義𡘋同。
例又,與矰同。
《三輔黃圖》:佽飛具繒繳以射雁。
注解
〔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ēng、zè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曾。
〔繒〕字造字法是形聲。從糸( mì ),曾聲。本义是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
〔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ēng] ⑴ 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㈡ [zèng] ⑴ 捆,扎
缯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缯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