蚣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83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78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51頁,第33字
音《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沽紅切,𡘋音公。
《玉篇》:蜈蚣也。
《本草別錄》: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頭足赤者良。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螫者,以烏雞屎或大蒜塗之卽愈。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鬚岐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卽斷爛。
例又,草名。地蜈蚣,生塍野中,形穗甚長,根葉入藥,治一切癰腫。
音又,《集韻》:思融切,音嵩──蚣蝑。詳蜙字註。
音又,思恭切,音淞──義同。
音又,《韻會》:諸容切,音鐘──亦蟲名。
注解
〔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ōng、zhō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公,五行属木。
〔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ōng] ⑴ 〔蜈~〕见“蜈”。㈡ [zhōng] ⑴ 〔~蝑〕即“螽斯”。
蚣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蚣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