盍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皿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99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94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750頁,第22字
音《唐韻》:胡臘切;《集韻》、《韻會》:轄臘切;《正韻》:胡閤切──𡘋與盇同。
《說文》:覆也。
《爾雅・釋詁》:合也。
《易・豫卦》:朋盍簪。〔疏〕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例又,何不也。
《左傳・桓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
《論語》:盍各言爾志。
例又,《魏略・西域傳》:氐人分𥨥山谷閒,其種非一,自相號曰盍稚。
例又,姓。宋盍著,嘉𧙗七年,以殿中丞知常熟縣事。
例又,《韻會》或作蓋。
《詩・小雅》:蓋云歸處。
《孟子》:則蓋反其本矣。
音又,《集韻》:丘葛切,音渴──盍旦,鳥名。
《禮・坊記》:《詩》云:相彼盍旦,尚猶患之。〔註〕夜鳴求旦之鳥。
《集韻》與䳚、曷、鶡𡘋同。
音又,《集韻》:丘蓋切,音嘅──義同。
例《字彙補》:別作𥂊,非。
注解
〔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皿部。
〔盍〕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é、gà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去、皿,五行属水。
〔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é] ⑴ 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各言尔志?”⑵ 何故,为何:“~不出从乎?君将有行”。⑶ 同“闔”。合,聚合㈡ [gài] ⑴ 同“蓋”。
盍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盍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