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鳥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68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91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90頁,第6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胡沃切,音翯。
《說文》:鴻鵠也。顏師古曰:鵠,水鳥,其聲鵠鵠。
《本草》:鵠大於鴈,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名天鵝。
《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又,黃鵠。
《玉篇》:黃鵠,仙人所乗。
《前漢・賈誼傳》:黃鵠之一舉,知山川之紆曲;再舉,知天地之圓方。
例又,鵠立。
《後漢・袁紹傳》:瞻望鵠立。〔註〕企佇之狀,如鵠立也。
例又,鵠蒼,犬名。見《博物志》。
例又,《爾雅・釋器》:象謂之鵠。〔郭註〕鵠,治樸之名。謂治其樸,未成器也。
例又,《後漢・吳良傳》:大儀鵠髪。〔註〕鵠髮,卽鶴髮。
音又,《集韻》、《正韻》𡘋姑沃切,音牿。
《周禮・天官・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豹侯,設其鵠。鄭司農云:鵠,鵠毛也。四尺曰鵠,謂之鵠者,取名於鳱鵠。鵠,小鳥難中,是以中之謂雋。一說鵠,鳥之大者,有力飛遠,故正鵠取此。
《禮・射儀》:循聲而發,不失正鵠。〔註〕畫布曰正,棲皮曰鵠。鵠之言梏也。梏,直,言人正直乃能中也㊟。
例又,姓。見《萬姓統譜》。
音又,《正字通》:音吿──地名,鵠澤。
《詩・唐風》:從子于鵠。〔毛傳〕鵠,曲沃邑也。
《前漢・地理志》:鵠澤。〔註〕孟康讀吿。
音又,《呂覽》:鵠乎其羞周智慮也㊟。〔註〕鵠讀如浩,大也。○〔按〕《正字通》云:《轉註古音》、《讀書通》俱云鵠通作鶴。
《淮南子・覽冥訓》「鴻鵠、鶬鶴,莫不驚憚伏竄」,班固〈西都賦〉「𤣥鶴白鷺,黃鵠鵁鸛」,左思〈吳都賦〉「鳥則鸘鵠鶄鶴」,皆分鵠、鶴爲二──至於〈別鶴操〉雄鵠、雌鵠。劉孝標《辨命論》「龜鵠千歲」,費昶〈擣衣〉詩「開韞舒龜鵠」,古本皆作鶴,俗譌爲鵠,豈可據此謂鵠卽鶴也,鶴不過叶音同鵠耳;嵆康〈琴賦〉鶴與曲叶,讀如鵠,豈可言鵠卽是鶴。故鶴不宜與鵠通。
注解
〔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鵠〕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ú、gŭ、h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告、鳥。
〔鵠〕字造字法是形聲。從鳥,告聲。本义是鳥名。指鴻鵠,又名「黃鵠」,俗稱天鵝。
〔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ú] ⑴ 鴻鵠。又名“黃鵠”。即天鵝,也叫黃嘴天鵝。⑵ 形容白色。⑶ 通“浩”。大。⑷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附近。⑸ 姓。㈡ [g] ⑴ 箭靶的中心。泛指靶子。㈢ [hè] ⑴ 同“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