斍
复制斍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見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22頁,第1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37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11頁,第29字
古文: 覐 、 𧠭
音《唐韻》:古岳切;《集韻》、《韻會》、《正韻》:訖岳切,𡘋音角。
《說文》:寤也。
《廣韻》:曉也。
《書・說命》: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
《公羊傳・昭三十一年》:叔術覺焉。〔註〕覺,悟也。
《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大夢也。
《白虎通》:學之爲言覺也,悟所不知也。
例又,發也。
《前漢・高帝紀求賢詔》:有而勿言,覺免。〔註〕發覺者,免其官。
例又,明也。
《左傳・文四年》:以覺報宴。〔註〕以明報功宴樂。
例又,大也、直也。
《詩・小雅》:有覺其楹。〔傳〕有覺,言高大也。〔箋〕直也。
《左傳・襄二十一年》:夫子,覺者也。〔註〕較然正直。
例又,《釋名》:吿也。一曰自上敕下一曰吿。吿,覺也。
例又,《博雅》:哲也。
例又,佛曰覺王。
《舊唐書・高祖詔》:自覺王遷謝,像法流行。又,〈姚崇傳〉:佛者,覺也,在乎方寸。
《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華言譯之則謂淨覺。
例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妖星三曰天棓,一名覺星。
例又,姓。見《姓苑》。
音又,《韻會》:通作梏。
《禮・緇衣》:有梏德行。〔註〕梏,音角。
《詩・大雅》本作覺。〔疏〕梏與覺字異音同。
音又,《唐韻》:古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𡘋音敎。
《增韻》:夢醒曰覺。
《詩・王風》:尚寐無覺。
《史記・高帝紀》:後人至高祖覺。〔註〕覺謂寢寐而寤也。
音又,叶訖力切,音棘。
《列子・力命篇》:楊朱歌曰:天其弗識,人胡能覺。
音又,叶吉列切,音孑。蘇軾〈補龍山文〉:驥騄交鶩,鴑蹇先蹶;楚狂醉亂,隕帽莫覺。
音又,叶古爻切,音交。
《左傳・哀二十一年》:齊人歌,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
《音學五書》:覺叶㡍。
音又,《正字通》:按,郭璞〈菵草讚〉:菵草赤莖,實如蘡薁,食之益智,忽不自覺,殆齊生知,功奇于學。薁音約,與覺學叶。
《字彙》不考郭〈讚〉上下文,泥。吳棫《韻補》薁音育,覺改音谷,非。
注解
〔覺〕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見部。
〔覺〕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ué、ji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𦥯、見。
〔覺〕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見,學省聲。本义是醒悟,明白。
〔覺〕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ué] ⑴ 領悟,明白。《説文•見部》:“覺,悟也。”⑵ 告知,啟發;使人覺悟。《説文•見部》:“覺,發也。”⑶ 感知,意識到:不知不覺。清徐灝《説文解字注箋•見部》:“覺,又為凡知覺之偁。”⑷ 察知;發覺。《論語•憲問》:“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⑸ 表明。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五引《考聲》:“覺,明也。”⑹ 高大;正直。《詩•大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覺其楹。”⑺ 賢智者之稱。《尚書大傳•湯誓》:“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就善,何不樂兮!”⑻ 距離。《世説新語•捷悟》:“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⑼ 星名。《晋書•天文志中》:“三曰天棓,一名覺星。”㈡ [jiào] ⑴ 睡醒;清醒。《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⑵ 睡眠,眠寐(指從入睡到睡醒):睡覺;午覺。《紅樓夢》第一回:“士隱送雨村去後,回房一覺,直至紅日三竿方醒。”⑶ 量詞。睡眠一次為一覺。《列子•周穆王》:“西極之南隅有國焉,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覺。”⑷ 通“較(校)”。治療;痊愈。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車部》:“較,亦作校,俗作校。凡言校讎,可用較字。史籍計較字亦用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