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47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1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725頁,第17字
音《唐韻》:七余切;《集韻》:千余切;《韻會》:七餘切,𡘋音苴。
《說文》:久癰也。
《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調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
《左傳・襄十九年》:荀偃癉疽〔註〕癉疽,惡創。〔疏〕疽,癰也。
《史記・孫吳傳》: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
《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音又,《集韻》:子與切;《正韻》:再呂切,𡘋苴上聲。
《集韻》:㾛疽,癢病。
注解
〔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疽〕字拼音是j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且,五行属木。
〔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ū] ⑴ 中医指一种毒疮
疽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1查字网整理。疽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