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阜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27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48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37頁,第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於何切,音娿。
《爾雅・釋地》:大陵曰阿。
《玉篇》:水岸也、邸也。
《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
例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
《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
《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例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
《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例又,《史記・范雎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例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例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例又,《玉篇》:比也、曲也。
《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
《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音又,《集韻》:一曰慢應。
例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
《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例又,宮名。
《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例又,太阿,劒名。
《戰國策》:龍淵太阿。
例又,鬼名。
《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例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例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例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例又,姓。
《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例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音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
《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
《集韻》:猗,或作阿。
音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𡛷來。
《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郎。
音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注解
〔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阜部。
〔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ā、ē,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可,五行属土。
〔阿〕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阜,可声。本义是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ā] ⑴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㈡ [ē] ⑴ 迎合,偏袒⑵ 凹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