𥝍
复制𥝍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魚欲切頁碼第6頁,第4字續丁孫
玉
異體王
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
鉉注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𤣪
異體𥝍
古文玉。
附注按:王筠句讀作「石之美者」。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繫玉之形,玉形從三片到五片不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虞局反頁碼第39頁,第2行,第1字述
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逺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從玉。
鍇注臣鍇曰:「䚡音莘,自外可以知中,則《禮記》所謂『瑜不掩瑕』也。尃音敷,布也。撓,曲也。銳耑,細銳也。廉,廉棱也。忮,害也,謂玉雖廉而不可割,是潔也。君子執玉不趨執圭,鞠躳如不勝,故系之。《左傳》荀偃以朱絲係玉瑴,二是也。王中畫近上,玉三畫均也。」
反切………頁碼第39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玉。
鍇注臣鍇曰:「八亦系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魚欲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37頁,第1字許惟賢第15頁,第2字
石之美有五德者。
段注者字新補。
潤澤㠯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㠯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㠯遠聞。
段注專鍇作尃。音敷。布也。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鉉本。初作專。後改作尃。非也。《管子》曰:叩之其音淸摶徹遠。純而不殺。摶古專壹字。今本作搏。葢非。此專謂專壹也。上云舒揚矣。則不必更云尃。
智之方也。不撓而折。
段注謂雖折而不撓。《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墝。
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
段注忮,很也。
絜之方也。
段注絜取圜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劌行也。已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
象三玉之連。
段注謂三也。
丨其貫也。
段注貫謂如璧有紐,襍佩有組,聘圭有繫,瑬有五采絲繩,荀偃以朱絲係玉二瑴之類。
凡玉之屬皆从玉。
段注魚欲切。三部。
古文玉。
白话解释
玉,最美的石头。玉有五品: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 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丨,像玉串的贯绳。 所有与玉相关的字,都采用“玉”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例,像以繩串玉之形。金文玉三例:像三玉串聯,省略上、下結繩;承自甲骨文,最為明顯;像串玉呈半圓的樣子,不失玉之形體。戰國文字一、二例多了飾畫,不影響其音、義;第三例顯然承自金文,最為簡明,為篆文玉之所本。字經隸書,形變作、、,右側多了一點或兩點,是為了和「王」字有所區別。楷書沿自隸書第一例而定體。《說文》古文作,兩側僅多了繩飾而已。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玉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1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25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8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7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6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2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6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6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7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98頁【補遺】第1616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98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26頁【崇文】第10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5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54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237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38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