幑
复制幑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許歸切頁碼第253頁,第21字續丁孫
幑
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从巾,微省聲。《春秋傳》曰:「揚幑者公徒。」
附注段玉裁改作「幑,幑識也。㠯絳帛,箸於背」,並注云:「三字一句,各本刪幑字,識作幟。今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火韋反頁碼第649頁,第6行,第1字述
幟也,以絳徽帛箸於背。從巾,徽省聲。《春秋傳》曰:「揚幑者公徒,若今救火衣然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許歸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435頁,第1字許惟賢第628頁,第9字
幑識也。
段注三字一句。各本刪幑字。識作幟。今正。
㠯絳帛。
段注句。
箸於背。
段注各本絳下衍幑字。誤移識上之幑於此也。今刪。六月詩。識文鳥章。《鄭箋》。識幑識也。將帥以下衣皆箸焉。《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鄭注。屬謂幑識也。《大傳》謂之幑號。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司常又曰: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矦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帥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𣄚。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鄭云。幑識,旌旗之細也。《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以緇長半幅。赬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此葢其制也。大閱禮象而爲之。兵凶事。若有死事者。則以相別也。《左傳》曰:揚幑者公徒也。杜注曰:幑,幑識也。《大傳》曰:殊幑號。鄭曰:幑號,旗之名也。覲禮曰: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賈公彦云:此旂,鄭雖不解。鄭注夏官。仲夏辨號名。此表朝位之旂。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皆以尺易仭小而爲之也。按古朝覲軍禮皆有幑識。而幑各書作徽。容是叚借。識各書作幟。則是俗字。唐初釋玄應曰:幟與識本無二音。若《毛詩》作織。則亦叚借字也。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爲句。淺者皆刪去一字不完。以絳帛者,用絳帛爲之。《周禮》。九旗之帛皆用絳。則其細亦皆用絳可知也。箸於背者,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爲之者。下文云若今救火衣。鄭注《周禮》云: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皆其舊象。葢此等皆箸於背以爲表識也。《衣部》卒下曰:衣有題識者。卽鄭所云亭長箸絳衣也。
从巾。微省聲。
段注許歸切。十五部。
《春秋傳》曰:掦幑者公徒。
段注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
若今救火衣然也。
段注此與箸於背相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徽號當作幑。徽,美也。
幑識也。徽號正作幑,蓋無美意,不過幑識而已。徽,《詩》訓「美也」。
幑識也。徽號乃正字。徽,美也,蓋幑號不過一招牌耳,并無含美意於其間也。
幑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97頁,第1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35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8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20頁,第1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05頁,第1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102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88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910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626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6頁,第2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15頁,第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86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814頁【補遺】第17166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93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71頁【崇文】第268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31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26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182頁,第4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750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