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老切頁碼第366頁,第24字續丁孫
浩
異體浩
澆也。从水吿聲。《虞書》曰:「洪水浩浩。」
附注《段注》:「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澆者,𣵽也。𣵽非浩義。」
蔣注《類篇》引《說文》:「浩,饒也。」《禮記・王制》:「有餘曰浩。」鄭玄注:「浩,猶饒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候抱反頁碼第898頁,第3行,第1字述
澆也。從水告聲。《書》曰:「洪水浩浩。」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189頁,第3字許惟賢第952頁,第8字
澆也。
段注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澆者,𣵽也。𣵽非浩義。沄浩沆同義,而又雙聲。故三篆相聯。
从水。告聲。
段注胡老切。古音在三部。
《虞書》曰:
段注虞當作唐。
洪水浩浩。
段注《堯典》洪水與浩浩不相屬爲句。檃栝舉之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段氏以為沆也,是也。
白话解释
浩,水势盛大。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告”是声旁。《虞书》上说:“洪水浩大。”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字形皆係從水、告聲。從水,表示與水相關;告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定作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浩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24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23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9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75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37頁,第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94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02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40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33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8頁,第1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0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861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887頁【補遺】第1765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133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58頁【崇文】第382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51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54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91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18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