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的笔顺
並的意思
並并
bìngㄅㄧㄥˋ基本解释
◎同“并”。
详细解释
动
1.并合。
《楚辞•东方朔•七谏》:“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唐•柳宗元〈駮复雠议〉:“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并案处理。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并排著。
《庄子•马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副
1.一起、同时。
《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相提并论、异说并起。
2.用于否定词前,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絕”、“決”。如:“事情并非如此。”、“你别误会,我并无恶意。”元•秦𥳑夫《剪发待宾•第一折》:“母亲严教,并不敢吃酒。”皆、俱。《战国策•秦策一》:“文士并饬,诸侯乱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连
◎且、而且。
这个案子,保证能完成,并能做得尽善尽美。
介
《汉书•卷四七•代孝王刘参传》:“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并此浅近的原理亦不能明。
並并
1bìngㄅㄧㄥˋ详细解释
动
◎依傍。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唐•张守节•正义:“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明•归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並并
2bàngㄅㄤˋ详细解释
1.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并排;紧挨著。
并肩作战、等速并行、花开并蒂。
2.一起;同时。
手脚并用、相提并论、并行不悖。
3.用于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稍带有反驳意味。
并非、并无、并未。
4.连词。连接动词性短语或分句,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且”、“而且”。
大会确认了会务报告,并通过了三次提案、工作已告完成,并比原计划提早了三个月。
並并
bìngㄅㄧㄥˋ並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一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4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4頁,第13字
例《集韻》:竝,隷作並。
注解
〔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並〕字拼音是bì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䒑、业、;、丷、亚。
〔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ìng] ⑴ 同“并”。
並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蒲迥切頁碼第349頁,第1字續丁孫
𡘋
異體竝、並
併也。从二立。凡竝之屬皆从竝。
附注林義光《文源》:「象二人並立形。」按:竝字經典多作並。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頻靜反頁碼第848頁,第2行,第1字述
併也。從兩立。凡竝之屬,皆從竝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蒲迥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001頁,第2字許惟賢第874頁,第6字
併也。
段注《人部》併下曰:竝也。二篆爲轉注。鄭注《禮經》古文竝今文多作併。是二字音義皆同之故也。古書亦多用爲傍字者。傍,附也。
从二立。
段注蒲迥切。十一部。
凡竝之屬皆从竝。
並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87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867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6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46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14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495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546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069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19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72頁,第2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31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57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248頁【補遺】第1756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9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886頁【崇文】第35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37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783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919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975頁,第9字 |
並字的翻译
- equal to; side by side; also, what is more; both
- eigentlich (vor Betonung eines negativen Aspekts)
並的字源字形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