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308篇诗文)

张籍介绍

张籍的轶事

  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哈哈大笑。

张籍的生平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的诗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衔命南来会郡堂,却思朝里接班行。才雄犹是山城守,道薄初为水部郎。选胜相留开客馆,寻幽更引到僧房。明朝从此辞君去,独出商关路渐长。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圣朝偏重大司空,人咏元和第一功。拥节高临汉水上,题诗远入舜城中。共惊向老多年别,更忆登科旧日同。谁不望归丞相府,江边杨柳又秋风。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城阙沈沈向晓寒,恩当令节赐馀欢,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宝树楼前分绣幕,彩花廊下映华栏。宫筵戏乐年年别,已得三回对御看。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尽随身。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

年少才高求自展,将身万里赴军门。辟书远到开呈客,公服新成著谢恩。驿舫过江分白堠,戍亭当岭见红幡。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平生志业独相知,早结云山老去期。初作学官常共宿,晚登朝列暂同时。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今日春风花满宅,入门行哭见灵帷。

官为本府当身荣,因得还乡任野情。自废田园今作主,每逢耆老不呼名。旧游寺里僧应识,新别桥边树已成。公事况闲诗更好,将随相逐上山行。

年过五十到南宫,章句无名荷至公。黄纸开呈相府后,朱衣引入谢班中。诸曹纵许为仙侣,群吏多嫌是老翁。最幸紫薇郎见爱,独称官与古人同。

闻君久卧在云间,为佐嫖姚未得还。新结茅庐招隐逸,独骑骢马入深山。九灵洞口行应到,五粒松枝醉亦攀。明日珂声出城去,家僮不复扫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