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他直言敢谏,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 ,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宫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地予以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 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终饱私囊的罪恶加以上书。刘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首创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因行贿官府,缓狱了决,株连三百多人受冤,长达五年不能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
他虽身居高位,却能够体察下情,同情人民疾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他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他的言论诗文刊行于世一百卷为后人所传读。他的墓圹位于汲县(今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每当“清明”前后和春节期间,家乡父老纷纷前往祭扫凭吊,表达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
宾王校本改)中元已来,例宦游四方。仆二十年间,三至乡里,慨然有离索之叹。今岁投绂自济南来归,而诸公颇集。所欠者惟王尚书子勉,傅漕使士开耳。因赋乐府以见欢会之不恒,聚敬之有数也。至于义安分定,词兼六客,倚声者当自知之。恐酒酣耳热后,不无倒冠落佩之谪也淇水当年
,后三日舟载西还,夕次淇门东刘家渡而没,得年五十有五。韩予出就外昨日举杯亲饯别,六人吟啸呵呵。今朝丹**城阿。一棺零落恨,都付逝川波。万事转头真是梦,两轮来往如梭。人生百岁合如何。放开眉上锁,得酒且高歌。
。古人称文章与书同一关纽,所愧辞意恐不称于书也叠嶂际清江,枫林辉映。潮落波平镜光静。六朝兴废,都付渔郎烟艇。*鲈香正美、秋风冷。笳鼓归来,风云增胜。梦里无烦想幽景。风流公子,写出五湖高兴。画中还领取、江山影。
园林足佳胜,钟鼓乐时康。去天尺五韦杜,此日汉金张。谁似主人好客,暂趁金华少暇,尊俎共徜徉。三馆尽英*,簪履玉生光。眺东台,登北榭,宴南堂。露凉玉簪零乱,竹静有深香。醉听新声金缕,爱仰东山雅量,清赏兴何长。高咏遂初赋,松柏*苍苍。
时偏者,诗人不得无怅然之情也。取太白诗例,赋秦楼月一阕,歌以问之。是夜月色亦佳,但微云点缀耳华阳阁。一年心赏中秋约。中秋约。九霄风露,有怀都豁。挂香和雨风吹落。倚阑望处秋烟簿。秋烟簿。一尊能与,素娥同酌。
行,不无自伤之意。故首章托以自怨自责,忌嫉伤善略不见也。然怨不已,则夫妇道乖,故释以人子之孝,嗣续为重。鸣呼,商陵穆子之悲,卫庄姜伤已之叹,匪歌诗莫能宣其志,此乐府之所以作也。庶几言之者无人物旧温郎。心事珠帘月床。笑里玉台重藉手,谁量。折得杨枝恼孟光。得鲤
书叶散芸香,牙*无数。案上藜羹当膏乳。地偏心远,日与圣贤晤语。市声飞不到、横披处。一炷龙涎,满瓯春露。旋埽幽轩约宝住。清谈有味,总是故家风度。子云亭户好、龙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