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
书成痴,传成癖,平生识字真无益。笔扛鼎,思涌泉,何如蹶张强弩弦。管城雅贶情虽重,感此囏难拙於用。君不见翠华南渡江,江路八百里。胡儿饮马镜湖边,不逢汉兵胡自止。只今城阙多旌旗,报国拟将雕面儿。长星吐彗南扫北,转祸为福须乘时。虎头心事不能已,劝君勿弄毛锥子。
蛎房生海堧,坚顽宛如石。其中储可欲,虽固必生隙。嵌嵒各包藏,碨{左石右亚}相附积。终逢霹雳手,妙若启扃鐍。鑽灼谅难堪,曷不吐余沥。南庖富腥盘,岂惟此称特。吞航大绝伦,梯脔万夫食。针鳞九牛毛,水嚼逾千百。光螺晕紫斑,{上节下虫}膏湛金色。水母脆鸣牙,章举悬疣密。
石堤蟠素虬,捍此百尺湾。临湾唤客饮,四座摇潺湲。残歊红荡析,凛若超尘寰。却愁凉吹多,夺我酣醉颜。时方雨声断,草木凄余潸。润气腾晚水,浮岚扑秋山。领略得妙趣,心游胜跻攀。那知百年忧,共乐此日闲。篝灯夜分归,危塍转弯环。芊芊稻苗风,绿乱不可删。不碍一月流,冰丸
常嫌门外车,驱驰但扬尘。今朝故人来,喜听声辚辚。昔别自梁苑,分飞湘吴闽。痛心鸣镝祸,事往勿复陈。共载谐寥閴,分筇上嶙峋。山川旧赏识,挟友意弥新。徘徊小精庐,剧谈口翻津。为言漂荡余,投迹荒寒滨。夕火斧僧林,朝餐籴邻囷。官闲非所恨,有禄不济贫。牢愁写万斛,语壮
地势东南尽,清江吴越分。修涂杂川陆,游役念良勤。相从二三子,心期同欣掀。逢幽不暂憩,何由解尘纷。抗迹蹈奇石,扬情瞩流云。崇林拥密翠,细草潜幽薰。兰亭访旧游,昔尝览遗文。有生怜共尽,兴怀岂惟君。逍遥千载上,逸兴故不群。风流咏觞乐,寂寂今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