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的意思
经:道;原则;义:正理。
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每个学生天经地义的事。
正音:“经”,读作“jīng”,不能读作“jìng”。
辨析:“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天经地义”偏重在合乎道理;语气庄重;“理所当然”偏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天经地义”宽得多。
故事: 周敬王被太子朝赶出京城,晋顷公认为太子朝大逆不道,就联合宋国、卫国、郑国帮助周敬王打败太子朝重新掌政。晋国赵鞅问郑国大臣大叔吉什么是礼,大叔吉引用子彦的话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从行动的依据。”
天经地义的详细解释
【释义】
天地间原本如此而不容改变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理所当然”
【典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1]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2]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3]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注解
[1]简子:赵鞅,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赵武之孙,正卿。卒谥简。
[2]子产: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其人博洽多闻,长于政治,为政宽猛并济。时当晋、楚争霸,郑处两大国之间,子产能事大以礼,而不苟徇其欲,晋、楚皆敬惮之。及卒,孔子为之涕。
[3]则:依循、效法。
【典故】
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诣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游吉等在黄父会盟,商讨安定王室的事情。赵鞅令诸侯的大夫们给周天子输送粮食,准备好戍守的将士,并说:“明年将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进见赵鞅,赵鞅问他揖让进退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这是仪,不是礼。”赵鞅再问:“那什么叫做礼呢?”子太叔回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民的行事依据。』天地的规范准则,人民就加以效法。”后来“天经地义”这句成语,就从《左传》文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演变而出,指天地间原本如此而不容改变的道理。
【书证】
- 01.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范。英华外发,清明内昭。天经地义之德,因心必尽;简久远大之方,率由斯至。”
- 02.《陈书・卷一・高祖本纪上》:“以公天经地义,贯彻幽明,春露秋霜,允恭粢盛,是用锡公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 03.《明史・卷一九七・席书列传》:“伯父子姪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父,以父为叔,伦理易常,是为大变。”
- 04.《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 05.《孽海花》第三○回:“她想:就是雯青在天之灵也会原谅她的苦衷。所以不守节,去自由,在她是天经地义的办法,不必迟疑的。”
【用法】
语义天地间原本如此而不容改变的道理。
类别用在“合情合理”的表述上。
例句
①要有收获就得耕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②多行不义必自毙,天经地义,不容置疑。
③国家有难,大家出钱出力是天经地义的事。
④慎终追远,天经地义;数典忘祖,天打雷劈。
⑤古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现代人未必接受。
⑥为人子女者照顾年老的双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⑦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现在人心不古,多的是赖债逃亡的人。
⑧男女平等,今日视为天经地义,那可是经过长期争取才有的结果。
⑨父慈子孝,天经地义,但今日世风日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所闻。
【辨识】
同义“天经地义”及“理所当然”都有理应如此的意思。
异义“天经地义”强调合乎道理,有绝对的正当性,语气较强烈;“理所当然”强调合乎事理,语气较和缓。
形音义,音yì,合宜。不可写作“意”。
例句
天经地义 | 理所当然 | 例句 |
---|---|---|
✅ | ❌ | 慎终追远,天经地义;数典忘祖,天打雷劈。 |
❌ | ✅ | 这部制作精致的影片得到金马奖,令人感到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
天经地义的翻译
- an unquestionable moral truth
- 絶対(ぜったい)に正(ただ)しい道理(どうり),不変(ふへん)の真理(しんり)
- непреложная истина
- principes immuables